让教研科研双翼齐飞

——博鱼体育APP学报《传媒与教育》卷首语

当今社会对大学诟病最多的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。而“重科研”的目的为了写论文、评职称,科研目的的走样,大学的本质被异化,更是症结根本所在。

当前发生在大学课堂上的变革实在是千年之未有。慕课让中外名师触手可及;翻转课堂颠覆传统讲授;多媒体网络设备深入教室,远程督导可视可感;95后新生代课上手机与教师争夺知识霸权……。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,面临着教学对象之变、教学环境之变、教学手段之变,如何应对?已然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。

然而,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敏锐地感知到这种变化;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将自己的密切关系。有的还延续着强烈的惯性,认为十多年寒窗苦读到了硕士、博士,工作有了经验,比学生早学多学了,教师的权威是当然的。甚至有位8年教龄的老师说“我从学生那儿不能得到新东西”。这样的思维观念和傲慢情绪恐怕是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的最大障碍。费孝通先生说过:“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,人不能仅仅依靠经验做指导。……在变迁中,习惯是适应的阻碍,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。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,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。” 

今天,在这个克里奇玛权威被解构的年代,能获得95后年轻一代的信赖,真正牢靠而又现实的恐怕是对新时代学习主体的研究、对课程与教学法创新的潜心钻研。没有理解和融洽,没有互动双方的前提,单向的“教”而不流的阻滞和隔阂,无论教师如何付出怎样的备课努力,无论向学生做出怎样的诚意,学生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单向的灌输、压制、甚至权威教化。

作为大学教师,教研与科研本应双翼齐飞,共同构成教师的职责。教研,不能迷失的是教育的目的。教育目的何在? 200年前德国的教育宣言对我们今天尤其振聋发聩,它提出:“教育的目的,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,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,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,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,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,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,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。”

教研者,教学教育研究科学之谓也。加强教学研究,探索学习主体的心理成长规律,系统性地认识教学的客观规律,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,更使教学能从迷茫、困顿、疲态走出,而步入自由、坚定、从容之境。

教育者,当理想高远而心境平和。教研可以开启教育者活泼泼的襟怀,培育教育者宏阔的心愿,向往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。

(《传媒与教育》2015年第1期卷首语 作者 金梦玉)

分享: